欢迎光临仪器折扣网!
您好,请登录免费注册 个人中心[ 退出 ]
400-666-7176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同济大学研发近红外静脉穿刺机器人系统
同济大学研发近红外静脉穿刺机器人系统
2021-01-27

谈到验血输液,我觉得大家都很熟悉。据CiaShaw自己的经验,只要他去医院,就会接触到静脉注射或抽血。据悉,医疗的开展离不开血液检查和药物注射两个基本应用场景。国内78%的护理工作涉及静脉输液治疗,住院病人静脉输液治疗占90%以上。

image.png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国内一线临床医护人员都经历了血管穿刺的考验。第一,医疗机构对血管穿刺的需求巨大。病人从门诊到入院、围术期到出院的每一阶段几乎都要进行血管穿刺,以确保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血管穿刺困难。如肥胖者、老年人、休克患者在直视下穿刺困难,反复穿刺易引起静脉炎等并发症,影响临床治疗。再一次,医务人员在血管穿刺时易被锋利的工具划伤,因此,医务人员在穿刺时经常面临职业暴露的问题。

这就导致我国对安全方便的血管穿刺技术有很大的需求。为了解决静脉穿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济大学彭教授团队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式图像导引近红外静脉穿刺机器人系统。自动采集血液,放置周围血管导管,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穿刺引起的事故发生。

按照传统的观念,我们都认为机器人的穿刺是危险的,而且会伤害周围的组织。因此,如何解决穿刺机器人设计中的这一难题?据悉,这种机器人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保证机器人能清除更多的血管;近红外线成像相机能够精确识别和修复皮肤下的细纹。二是要保证机器人能看到得更深。超声探头能准确地测量人体静脉的深度和厚度。三是确保机器人打针更加精确。这种小型智能机器人系统可以精确地将针尖送入细长静脉,自动完成穿刺和采血。

该机器人能够通过近红外光谱和多普勒血管超声对血管进行精确定位,并利用人工智能对血管进行实时分析,精确控制穿刺针的角度和方向,使穿刺安全可靠。

新冠肺炎蔓延至今,对世界卫生保健系统造成了压力,大量医护人员受到感染。采用多模式图像引导的近红外静脉穿刺机器人系统,可减少病人与医护人员的接触,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希望该仪器能尽快投入市场,方便更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


在线咨询

客服电话

客服二维码

TOP